WFU

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

門齒牙冠斷裂 跨科合併治療

林先生:醫師您好,我今天跑步,突然跌倒,現在牙齒真的很不舒服。而且我的門牙裂掉了,怎麼辦?

醫師:林先生,您現在這個情況,牙齒已經嚴重斷裂了,我建議您合併以下的治療,根管治療,齒顎矯正,牙周手術,假牙修復。

林先生:天哪,怎麼這麼多種治療?這不是很麻煩嗎?

醫師:門牙真的是您寶貴的資產,我們真心希望,可以讓您恢復最好的情況。


前言


我們一般會以為,矯正治療往往只幫助青少年,或是年輕族群的病患。事實上,矯正治療也能應用在其他不同的病患族群,並且為患者改善他們的牙科問題。

這篇文章要和各位朋友分享一個,意外撞傷,嚴重牙冠斷裂的案例,經過多科整合的治療。舉這個例子的原因,在同一位病患,他的左右側門齒都有嚴重的牙冠斷裂。為了有更好的假牙成功率,將其中一顆牙齒加做局部矯正治療,拉出斷裂的牙根,並且合併牙冠增長術。

治療前的情況:





#21牙冠斷裂,合併牙髓暴露,並且在顎側已經裂至牙肉下方約3mm,唇側齒質僅有1mm齒質。

#11唇側的齒質約有5.5mm,顎側斷面大約與牙肉高度齊平。

咬合關係:左右側的臼齒關係都是安格氏三級的情況。

根管治療的過程中,測量#21的牙根為15mm。

治療計畫




#11:
1.暫時先以樹脂修復其外觀。
2.因#11齒質缺損嚴重,其顎側的斷裂面大約與牙肉齊平,最終仍需要進行根管治療,製做柱心及冠心(post and core),固定假牙。

#21:
1.完成根管治療

2.以局部矯正拉出#21牙根,而#21的牙肉也會隨著矯正治療變化
3.#21牙冠增長術,降低牙肉高度,增加假牙包覆的齒質提供圍箍效應(ferrule effect)
4.製做柱心及冠心(post and core),固定假牙

治療前估計:#21的牙根為15mm,扣除矯正所拉出3mm,以及牙肉組織的生物寬度(biological width),應該仍有9-10mm的牙根有健康的齒槽骨及牙周組織支持。牙冠牙根比(crown root ratio)可能接近1:1。

治療過程



為了讓病患能夠快速恢復外觀,先以樹脂修復#11斷裂缺損的地方。再將前牙以矯正線材及樹脂固定,讓#21位置的樹脂片固定在矯正線材上,以遮住#21缺損。此時也可以使用這個矯正線,拉動#21牙根。而其他固定的牙齒,也提供非常穩定的支抗(anchorage),讓這些牙齒幾乎不會被移動,只有#21牙根被往咬合面拉動。

根據多位學者的的研究,以矯正施力將牙根拉出,會連帶將牙肉及齒槽骨往咬合面移動(Kwon, Lee et al. 2016)。因此,需要再施行牙冠增長術,將被往下移動的牙肉及齒槽骨重置回適合的高度。待軟組織回復穩定後,再行印模,給予固定假牙。



於置裝置臨時假牙時所拍的X光片,大致上確認牙根長度,若以治療前的根管長度做為依據,則目前位在齒槽骨內的牙根約有9.4mm。牙冠牙根比,接近1:1。

固定假牙黏著:




經過矯正治療的介入,#21外側治療前有1mm齒質,加上拉出來3mm,大約有4mm。對於整體假牙的成功率,應該會獲得提升。並且治療前,顎側有牙肉下方3mm的牙根斷裂,難以印模的狀況,也獲得改善。#21的牙根染色,最終以不透明內冠覆蓋。

討論:嚴重牙齒斷裂或缺損→固定假牙的考量


固定假牙的修復,必須考慮到剩餘的齒質,以及圍箍效應(ferrule effect)。不論是因為受到外傷,而斷裂,或是因為齲齒造成的缺損,牙齒缺損的程度都會影響到未來的修復工程,以及固定假牙的癒後。

根管治療後的牙齒,若保留下1.5-2mm的齒質,對於假牙未來的成功率有所提升。若因為過度嚴重的齲齒,或是牙冠斷裂,即使無法獲得完整360度的齒質,儘量保留的齒質,提供部分的圍箍效應,也會比完全沒有留存邊緣齒質的假牙,存活度要來得高。(Juloski, Radovic et al. 2012)

過度缺損齒質的情況下,提供適當的冠部齒質及圍箍效應,可能必須要考慮矯正治療的介入。否則,只能將牙肉過度往下切除,以獲得更多的齒質,這樣的治療會讓牙肉的生物性寬度(biological width)受到影響。病患可能會有牙齦流血的情況發生。連帶的也會影響到印模,後續的假牙品質。

較長的牙根,是較好的治療選擇,例如上顎正中門牙,上顎犬齒,下顎犬齒。根管治療過程中的紀錄也非常重要,我們可以由根管治療的長度,評估牙根總長度。若牙根夠長,扣掉矯正拉出的量,仍可以提供足夠的牙根長度,就可以試圖採取本文列舉的方式。此法可以增加假牙的固持力,並且提供更長時間穩定的假牙使用年限。

參考文獻


1.Juloski, J., et al. (2012). Ferrule Effect: A Literature Review.

2.Kwon, E.-Y., et al. (2016). "Effect of slow forced eruption on the vertical levels of the interproximal bone and papilla and the width of the alveolar ridge." Korean J Orthod 46(6): 379-385.